Friday, December 11, 2020

操纵闭路电视之手,也是掌控情欲之手(韩国电影《窒息情欲》(Breath / 숨) - 悼导演金基德)

 (导演金基德于2020年12月11日因冠病引发的并发症,于拉脱维亚逝世。)












(原载2008年1月《联合早报》。)

(剧透指数:3/5)

  非演员出身的导演在自己的执导的影片中演出或客串,“古”已有之。有的纯粹是一种“惯性”(即个人作风,如希治阁在自己的每一部电影中惊鸿一瞥),有的是“人手不夠”,有的则是为了营造“夫子自道”的寓意。

  像好莱坞印度裔导演沙玛兰,每每在作品中亲自上阵,除了向影响他至深的希治阁致敬,也似乎另有所指――在这些以白人为主的电影中,来这么一个戏份少,却又往往对剧情有一定影响的有色人种,似乎在暗喻他在白人操控的好莱坞体制中的压抑,和对于冲破这种工作环境中的种族暗流的渴求。

  《881》由导演陈子谦旁白,开场时叙述木瓜姐妹的生平,以一连串具有独立电影质感的镜头来呈现,也似乎可以被解读为“导演在说书”。既然,电影的说书调性在开场时这么一被定下来,咱们大可不必去计较全片情节的合理与否。

  而更热衷于剑走偏锋的韩国导演金基德,最受瞩目的幕前演出是在《春去春又来》的第四段中剃光头演和尚。他的理由是“找不到愿意剃光头的合适演员”(“人手不夠”?),而他的外型也确实合适这个角色。但如果我们要另做出或许不属导演原意的诠释,也未尝不可。

  金基德近期的作品,越来越有蔡明亮的味道――疏离的氛围、对白鲜少及行事怪诞的角色、精神或肉体上的虐恋情节、黑色幽默和冷幽默等等。《窒息情欲》成为金、蔡两人风格融合的绝佳演示。


  《窒息情欲》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,是那个从未被电影镜头正面拍摄,只让观众在监狱保安室里的监视器上看到他的模糊投影、和操控闭路电视及警告铃的手的监狱长。


  影片开始不久,身边的朋友耳语:“太不合理了!这监犾长怎么能让一个陌生女人做这些事?”他指的是监狱长允许拨出小房间,让探监的陌生女子布置一番,为一名死囚做一对一的歌舞表演。我告诉他:“监狱长是金基德客串的。导演说可以,当然就可以。”像《881》,这正是《窒》片的调性――不求写实,但求写意、写心。


    《窒》是金基德继《烂泥情人》(Bad Guy)和《空屋情人》(3-Iron)之后,再一次在作品中处理希治阁和蔡明亮所热衷的偷窥母题。和希、蔡两人不同的是,金基德片中的偷窥者,其实也都是操纵被窥者的人。


《窒》片中的监狱长似乎对监视器里的女主角想入非非,而允许她的四次探监演出,借以偷窥她和男主角的互动。两人在第一次会面时,从陌生到互生好感而正欲接吻时,监狱长(妒忌?)按铃命令在场的狱卒阻止,仿佛一个导演硬生生的剪掉画面。在第二、第三次逐步延后按铃以偷窥两人更亲密的举动后,终于在第四次会面中放任两人交欢。。。在这节骨眼上,我怎么会忽然想起李安作品的嬗变?


想起李安,是扯远了。一个导演是碍于世俗的眼光(此世俗是保守?还是潜意识里妒忌角色做了大家不敢做的事?)或作品的商业定位,而得在创作时自我审查,压抑或扭曲人物的个性和行为(如《窒》中第一次探监的“按铃点”)?还是放任人物,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彰显真性情?金基德在创作《窒》时,可能没有想到这些;可这部作品却引导了我去思考体制、社会、作者和创作的四角拔河。

顺便请读:

Sunday, June 14, 2020

邱吉尔的 “文字动员令”(英国电影《最黑暗的时刻》(Darkest Hour))

(原载2018年1月14日《早报周刊》。)

(剧透指数:3/5)



《最黑暗的时刻》(Darkest Hour)讲的是二战前夕主战的邱吉尔在1940年二战前夕、德军大军压境之际,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的一个多月内,在从王室到政府里一片乞和声中,力排众议,顶住压力,做出艰难的军事决策,并通过四场演讲逐渐赢得支持的过程。片末,他那始终坚持议和的政敌、外交大臣哈利法斯说出金句:“He mobilis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to battle.”
Gary Oldman calls his Darkest Hour role his toughest ...
这句话,若依其语境,可解为:“他(邱吉尔)以言语激励大家上战场。”但注意这话里提到的不是Englishmen,而是English language;不是sent them而是sent it to battle。事实上,这句话不是哈利法斯(历史上真有其人)讲的,而是一名美国知名广播记者于1954年给予邱吉尔的评价(九年后,肯尼迪总统在颁授荣誉公民权给邱吉尔时也借用了这句话)。


“动员”英文耍嘴皮子?

邱吉尔在片中雄辩滔滔,全片串起他的四场最终改变历史的演讲。但身为优秀演说家的背后,还有他的文字功力令他如虎添翼──他其实还是一位作家,而且是至今唯一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。《最》片导演Joe Wright(乔赖特)安排许多一闪而过的秘书打字(或他自己临到广播演讲的前十几秒还圈出讲稿上他不满意的用词)的特写镜头,就是为了强调他的咬文嚼字。所以此金句可被译成:“他‘动员’了英文,把它送上战场。”此战场非彼二战战场,而是他的人生、政治生涯里的战场。那名记者及肯尼迪说这话是赞美,但从片中哈利法斯的口中说出,却酸味十足,意即:“你不就是会耍嘴皮子而已!”
Darkest Hour (2017) - Photo Gallery - IMDb


Saturday, November 16, 2019

褪去孟莱坞糖衣的印度电影 / 印度电影--斑斓的孔雀

刚从印度飞回新加坡,机上回顾这两篇给2003/2004年新加坡印度电影节写的推介文,仍然非常有感。今天的印度还是当年的印度。



褪去孟莱坞糖衣的印度电影
(原载2003年7 月《联合早报》。)

    印度电影不止是“小情侣绕树三匝”的孟莱坞歌舞片。即将在本地举行的印度电影周所呈献的十部非主流印度电影,有八部就不是歌舞片,而是“力透纸背”的针砭社会、省思传统,或赞颂生命和艺术的启发性杰作。

    在这其中,开幕电影《英文八月》(English, August/1994年) 可说是近期印度英语电影风潮的始作俑者。英语在印度中产阶级当中本来就很流行,但一般印度主流电影为照顾草根阶层的广大市场,而只让演员讲印度的语言。

Image result for english augustImage result for english august

    《英》片导演贝尼戈尔(Dev Benegal)却以其欧化的视觉风格,利用中产阶级的视角和语言来剖析光怪陆离的现代印度社会。讲英语的城市公务员男主角被调到小镇去,却发现自己宛如置身在外国。面对老油条的上司、只会讲他听不懂的方言的乡亲父老、唯一能跟他一起斯混(吸毒、谈性)的年轻朋友,诡谲的文化冲击,道出中产和草根之间近乎宿命性的鸿沟。

    五年后,贝尼戈尔的第二部电影《开门见性》(Split Wide Open)反其道而行,从另一位初临大都会孟买的年轻人的眼睛去观察这个印度的缩影。他所交的四个朋友,分别代表四种人生观--沿街售卖花串的贫苦女童(后来甘为老不朽的禁脔)、坚守道德防线却无力回天的神父、生活靡烂的电视台女主持人,和凭蛮力和胆识生存的黑道人物。

Image result for Split Wide Open

    五个人物的故事盘根错节,勾勒出印度的社会、经济和文化的环环相扣的“生态系统”。所谓的“阶级”鸿沟,原来并非泾渭分明,而是一个个剪不断,理还乱的命运交会点。

Image result for "Split Wide Open"


Sunday, October 20, 2019

上个星期三,有怪事发生(10月21日,所谓的《回到未来》日)



(原载:2015年10月27日《联合晚报》)

(剧透指数:2/5)

  25年前看了好莱坞科幻片《回到未来2》,主角搭乘时光机到了20151021日――上个星期三。配合这个日子,有“现代人”以现今咱们的观点制作了不只一出短片,搞笑比对电影中的“预言”和咱们现实中的生活方式。

Image result for "back to the future day"
Image result for "back to the future day"

  不论是当年看电影的观众,或现在上述短片的制作者,似乎都把注意力放在科技的部分。电影中出现的新科技,大多已实现,如声控平板电视、3D电影、智能眼镜、用手势“凭空”开枪的电动游戏、速递包裹的无人机、能跟人对话的各种机器、视像会议等。

Image result for “back to the future part 2"
Related image

  只不过,片中男主角要看气象频道,对着平板电视念出几个频道号码,才转到那一台――为何不直接念出“气象频道”,马上就找到了嘛(还是此电视只听得懂号码)?还有,片中有人被老板开除,还用传真机发通知(现在有更先进的手段,如电邮)。另外,怎么大家都还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(没手机)?

Image result for “back to the future part 2"


Wednesday, August 21, 2019

为父为子的沙城(从新加坡电影《沙城》联想到故世的家父)

(今天是家父逝世11周年(阳历)。而9年前的“昨天”,我观赏了《沙城》,后来在《联合晚报》发表了这篇专栏文章,又在《联合早报》发表影话《我不是归人,我住在沙城》。)

(原载2010年8月《联合晚报》)


  820日晚,出席本地电影《沙城》的媒体试映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新加坡的孩子,和单亲妈妈住,初院快毕业,年底入伍。祖父给他看他的父亲生前当学生领袖,领导罢课的旧照片(曾经敏感,现在可以登上银幕),他爱理不理。

Image result for “sand castle" singapore movie

  经历了成长的各种波折后,他开始想多了解爸爸。但祖父猝逝,祖母老年痴呆;妈妈说是当年和爸爸在新山工作时认识。他把祖父留下的旧底片扫描进电脑,以免记忆逐渐散失。他造访父亲的母校,在静如止水的湖畔遙想父亲当年与镇暴警察对峙时的峥嵘岁月。他开车载祖母的新山扫墓――那是父亲当年被流放之地(新山,是父亲坚持不签悔过书,而终究没见过在长堤彼岸出生的儿子一面,就患癌长眠的“新山”)。

Related image

  他的中国籍女友看得懂繁体字,念了父亲当年从新山写给母亲的家书给他听。女友细心,又在一大叠旧照片中众里寻他,找到他的父母中学时代,穿着雪白的校服,在校园里的相知相信。往事前尘,对母亲竟是如此不堪回首,甚至在已经不再政治敏感的时候,还欺瞒儿子。但儿子开竅了,在准备成为可以为国捐躯的服役军人的前夕,他找到了自己的根――生生不息,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根。

Image result for ”沙城“ 电影
Image result for ”沙城“ 电影


  821日,家父二周年阳历祭辰。那一天过得平常,因为我们家“两年做三年”,830日马来西亚国庆日前夕(农历七月廿一日),才在麻坡老家做功德。


  我的父亲的过去没有电影中的爸爸那么“精彩”。他在上世纪50年代负笈新加坡的另一所华校。他跟我说过,同学们没参与学潮,走在街上帽子压低低,尴尬。还记得我更小的时候,到新加坡游玩,驱车经过礼峇峇利路,他尝试寻找当年的宿舍原址。


  父亲给我口述的回忆,跳不出他当年有多苦,说我和弟有多幸福。若要提起父亲有留下什么暮鼓晨钟,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句话:“我没能给你留下很多钱。我能给你的,就是一个脑。”再苦都要供我念完大学就是了。

  前阵子回一趟麻坡跟家人上法庭,处理父亲为数不多的遗产(我自己分毫不收)。在法庭外轮候时,当是闲聊(其实是刻意的),向母亲打听当年跟父亲在台大念书时的恋爱史。她说父亲很克难,不太带她出校门。想必校园够大,有椰林大道和傅园就够了;有情能使饮水饱。

顺便请读:
我不是归人,我住在沙城(新加坡电影《沙城》)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(新加坡怀旧电影《大世界》)
学会放下,学会把握(台湾电影《百日告别》、香港动画《麦兜•我和我妈妈》)

Friday, August 9, 2019
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(新加坡怀旧电影《大世界》)


(今天是新加坡54年国庆日,也巧逢新加坡开埠200周年,重温这一出比较像国庆电影,却被放在贺岁档期上映的影片。)



(原载2011年2月《联合早报》。)


(剧透指数:3.5/5)

Image result for “大世界游乐场” 新加坡Image result for “大世界” “电影”


  四段式电影《大世界》用原址位于前大世界游艺场对面的“明珠像馆”的四张老照片串场。这四张老照片,不但要拍出旧时的况味,还要配合电影作者的叙事目的――尤其像唐永健那样爱玩片尾“临门一脚”大转折的电影导演。

Image result for “大世界” “向云“

  四则故事横跨上世纪4070年代;那时的私人照相活动,没普及到现代连手机都能“手起相拍”、立即上网的地步,到相馆拍照是大件事。影片用这种怀旧照来作为每则故事的开场,不仅是向一个逝去的纯真年代致敬,连导演对照片的处理,都可堪玩味――对于还未不知道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观众,这些照片是看过就算了呢?还是琢口磨里头的玄机?

Image result for “大世界” “电影” “新加坡“

  照片一:阿卜(程旭辉)和其母(黎明)合照。卜母笑开怀,阿卜在旁做状要吻她。阿卜的姿势表情,是十分程旭辉式的,透出谐星的味道,随兴得不像是50年代相依为命的母子上相馆拍照时会“浪费钱”拍的镜头。

大世界/It's a Great Great World剧照

  照片二:美娟(白薇秀)这个初长成的小家碧玉,对着镜头笑得天真烂漫,像个傻姑娘――这是现代都市小萝莉小辣妹做作不出来的笑容(也不屑笑成那样)。出奇的是,美娟在这张横向的半身照片里偏右站,左边留个偌大空间。要拍半身照,60年代的相馆摄影师是不会如此拍得构图不匀称的。




Wednesday, July 24, 2019

雅丝敏--世界因你而暄哗(追忆马来西亚导演Yasmin Ahmad)

今天是雅丝敏导演逝世十周年。

(原载2009年7月《联合晚报》《晚咖》版。)


  跟她最亲密的接触,是五年前的一通电话。

Image result for sepet yasmin

  她的第二部电影《单眼皮的小恋曲》(Sepet)在新加坡公映,这个中文片名还是片商找我译的。我上电视盛赞这部电影,说雅丝敏是马来西亚的梁智强导演。之后,片商传简讯说雅丝敏要跟我聊。她和华裔男主角黄子祥在新加坡宣传;子祥看电视,告知她。

Image result for sepet yasminImage result for sepet yasminImage result for sepet movie

  拨电到酒店,素未谋面,一谈卻是半小时。原来,都是麻坡人;聊她的电影、聊电影中有关她自己的故事、聊她说故事的方法、聊我最喜欢的说故事方法(导演风格)、聊为什么我喜欢她说故事的方法。果然像《单眼皮的小恋曲》里的女主角胡姬,出自片中那样的骚包家庭,很癫、很搞笑、很活泼,对生命如此乐观开朗。

Image result for sharifah amani yasmin ahmad